|
|
|
清原气候、物候
来源:摘自《清原县志》浏览:97557次'时间:2023年5月10日
气 候 一、气候特点 清原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。其特点是: 1、四季气候变化明显:春季短而回暖快,风大干旱;夏季长而炎热多雨;秋季短而干燥凉爽;冬季长而严寒多风雨雪。 2、气温年差较大,年平均气温5.3℃。1月最冷,平均气温为-16℃。7月最热,平均气温22.9℃。极端最低气温为-37.6℃。极端最高气温为37.2℃。 3、日平均气温≥10℃的积温2852.8度,无霜期130天左右。东部南部高寒地区为110至120天。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出现,终霜在5月中旬。全年总日照时数为2419小时。 4、春夏两季多西南风,秋冬两季多西北风。一般风力3至4级,最大风力7至8级,风速每秒26.3米。 5、夏季多雨。1957年至1985年29年平均年降雨量为806.5毫米。多集中在6、7、8月份,平均降雨量为499.3毫米,占年降雨量的61.9%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,利于作物生长和生物繁育。日最大雨量为116.8毫米。年蒸发量为1275毫米。 6、土壤结冻期长。开始结冻在10月中下旬,封冻在11月中旬,化冻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,化通在4月下旬。最深冻土层为169厘米。 灾害天气:8级以上大风年平均4.5次,可造成局部庄稼倒伏,个别林木风析。冰雹年平均2.1次,大的冰雹可伤人畜,毁坏农作物。暴雨年平均1.3次,易造成局部地区洪涝灾害。 春夏秋冬四季特点: 春季(3-5月),气温回升较快,风大干旱。入春以后,太阳高度角增高,日射增强,蒙古高压迅速北辙,气温迅速回升,春雨渐增。1957年至1985年的29平均春季降雨量为129.1毫米,占年降雨量的15.7%。南风天数增加。 夏季(6-8月),天气炎热,高温多雨。极端最高气温37.2℃。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,北移。暖湿的东南季风向北运行,雨量骤增。1957年至1985年的29平均夏季降雨量为499.3毫米,占年降雨量的61.9%。7月份气温最高,8月份次之。 秋季(9-10月),蒙古高压形成,干凉的西北风吹来,天高气爽,雨量骤减,气温迅速下降。9月下旬可见初霜。1957年至1985年的29平均春季降雨量为147.8毫米,占年降雨量的18.3%。 冬季(11-2月),从蒙古高压吹来干寒的冬季风,天气寒冷多雪,持续时间长。极端最低气温-37.6℃. 1957年至1985年的29平均春季降雨量为30.2毫米,占年降雨量的3.7%,最大积雪深度为37厘米,平均积雪日数为105天。河水结冰和土壤封冻期约4个月。 (摘自《清原县志》) 土 壤 土壤的分类 本县于1981年对全县的土壤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普查。其结果是:全县土壤分为6个土类(暗棕壤、棕壤、白浆土、草甸土、沼泽土、水稻土)11个亚类(暗棕壤、棕壤性土、棕壤、潮棕壤、白浆土、草甸白浆土、草甸土、草甸沼泽土、泥炭沼泽土、淹育型水稻土、沼泽型水稻土)35个土属(酸性岩类暗棕壤、基性岩类暗棕壤、酸性岩类棕壤性土、耕型酸性岩类棕壤性土、基性岩类棕壤性土、石灰岩类棕壤性土、砂页岩类棕壤性土、酸性岩类棕壤、耕型酸性岩类棕壤、耕型砂页岩类棕壤、坡积棕壤、黄土状棕壤、耕型黄土状棕壤、坡洪积潮棕壤、耕型坡洪积潮棕壤、耕型黄土状潮棕壤、坡积白浆土、耕型坡积白浆土、黄土状白浆土、耕型黄土状白浆土、黄土状草甸白浆土、耕型黄土状草甸白浆土、耕型砂质草甸土、耕型壤质草甸土、草甸土型菜园土、耕型草甸沼泽土、泥炭沼泽土、耕型泥炭土、埋藏泥炭土、耕型埋藏泥炭土、草甸土田、棕壤田、腐泥沼泽土、草甸沼泽田、泥炭沼泽田)76个土种,反映了全县的土壤全貌。对土壤的性能、肥力、价值、开发利用,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依据。 (摘自《清原县志》) |
|